首页>>首页信息>>全国卫生信息化舆情监测
舆情监测周报(第二七二期)
日期:2017-03-10    文章来源:365足球网站

  本期导语:

  本次监测共收集到6篇相关信息,时间从2017年2月25日到2017年3月3日,监测范围包括全国主流媒体及政府网站等。内容主要有:内江市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足不出镇享优质医疗、湖北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人性化和信息化成亮点、潘登:同仁医院信息化建设及互联网+、大数据工作初探、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研究调研工作顺利启动、贵州:2017年要全面建成人口健康信息基础平台、贵州省今年建信息化医药监管平台等。

  一、信息目录

  1. 内江市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足不出镇享优质医疗

  2. 湖北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人性化和信息化成亮点

  3. 潘登:同仁医院信息化建设及互联网+、大数据工作初探

  4. 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研究调研工作顺利启动

  5. 贵州:2017年要全面建成人口健康信息基础平台

  6. 贵州省今年建信息化医药监管平台

  二、详细分析

  1.  标题:内江市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足不出镇享优质医疗

  媒体: 四川日报

  链接: http://sichuan.scol.com.cn/njxw/201703/55843497.html

  主要内容:

  3月3日,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通过远程影像给乡镇卫生院患者进行远程诊断。

  内江市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通过远程医疗信息化服务应用体系,促进了优质医疗“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实现 “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应用模式,让基层群众“足不出镇”享受市县级医院优质、便捷服务。

  2.  标题:湖北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人性化和信息化成亮点

  媒体: 荆楚网

  链接:http://news.163.com/17/0307/18/CEUQF5BN000187VG.html

  主要内容:

  “嘀——,您当前血压为83-166。”伴着清脆的指示声,电视机屏幕里立即显示出了血压测试数值,3月6日上午,85岁的钱丽君老太太在家中熟练地操作便携式测量仪器,她指着屏幕上的历史数据表笑着说:“我原来每天用本子记,现在用上高科技啦!”

  居家养老信息化 三甲医院驻隔壁

  武汉市中心医院谌家矶院区与江岸区社会福利院联手,成立了全省首家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推出“小病不出福利院,大病直接送医院,康复疗养回基地”的模式,为福利院的500多名老人提供全程医疗服务,老人们从居住房间步行数分钟即可到医院院区,院区开放了心电图检查、放射医学检查、彩色超声检查等服务,院区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免费为老人上、下胃管、尿管、吸痰等十余项服务。

  谈起为什么要选择这里养老,钱丽君老太太说:“这儿环境安静干净,有市中心医院的专家驻点在隔壁,即使有小病小痛我也放心些。”钱老太太一住就是三年,在这期间,钱老太太学会了自助式家庭健康电视机顶盒的操作方法,每天在家里就能做简单的检查。

  市中心医院谌家矶院区负责人叶梅介绍,目前院区有21名医务人员,都是从本部院区抽调过来的业务骨干,为了更好的监控老人们的健康数据,谌家矶院区在福利院家庭中部署了电视机顶盒,福利院老人可自助实现采集10余项健康体征并自动上传至大数据中心。“我们的医务人员在后台可实时监控每位老人的电子档案,一旦发现健康数据波动较大,医生就能立即采取介入措施。”叶梅说。

  对于病情较重的老人,养老院区可发起与市中心医院本部专家的远程诊断申请,为老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诊断书。

  医与养互通有无 家门口的“保姆”

  与谌家矶院区的“互联网化”的医养结合模式”相比,江岸区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江汉区社会福利院采取了“医养互通有无”式的发展道路。

  江汉区常青街的常住人口9.3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7659人,许多老人患有慢性病,后期康复住院的需求很大,部分老人无法承担长期治疗的高额费用。2007年,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原有的50张综合病床转换为康复养老床位,购置了理疗、健身、棋牌、电视等设备,聘请专业护工提供集康复治疗、护理、养老为一体的服务。

  81岁的刘文桂老人,去年摔断右手无法生活自理,家人因工作原因无法长期照料,刘文桂便萌生了住进养老院的念头,在看了几个机构后,她选择了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的右手还在恢复期,而且患有哮喘,其它地方没有这里方便,我有不舒服就按床头的灯,医生和护士随叫随到,一个月才2100元,今年春节没过完我就主动又搬了回来。”刘文桂说。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开办养老病床的消息不胫而走后,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接收了3000多名老人入住,老人的家属们不必往返于医院和养老院之间,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五免六减”政策,大大降低了老人的住院费用。

  位于江汉区闹市区的江汉区社会福利院现有床位800余张,随着老人们对医护的需求越来越大,福利院成立了全科综合医保定点医院,以老年病、多发病的诊断为主要服务特色。“这栋楼整个16层全部作为医院来使用,对于行动自理的老人,我们福利院有宾馆式的服务,对于失能老人,我们有医护卫一体的服务。”江汉区社会福利院院长周春芳说。

  目前福利院内有护士86人,病床90余张,老人“足不出院”就能享受养老和医疗双重服务,医护人员成了养老人群家中的贴心“保姆”。

  据了解,湖北省是全国比较早出台医养结合政策性文件引导医疗机构积极介入养老服务的省份,确定了医养结合的四种模式,即医疗机构开设老人病科模式、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模式、将地名医院建成医养结合项目模式和与居家老年人签订养老医疗服务模式。

  3.  标题: 潘登:同仁医院信息化建设及互联网+、大数据工作初探

  媒体: CIO时代网

  链接: http://www.ciotimes.com/txhhd/125246.html

  主要内容:

  2017年2月25日下午, “首期医疗卫生CIO论坛”在同仁医院南区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主办,CIO时代学院承办。近30位医疗卫生CIO班学员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的研讨和交流。同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第三届北大医疗卫生CIO班学员潘登在论坛中发表了题为《同仁医院信息化建设及互联网+、大数据工作初探》的主题演讲。他主要对同仁医院信息化建设及大数据、互联网+相关探索进行了介绍。以下为演讲实录:

  百年同仁

  信息化的建设在国内算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当时有三个院区,两套HIS,所以我们做了三区HIS一体化工作。同仁医院是以眼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一所综合性医院,一说同仁,大家都觉得我们是“瞳孔”的“瞳”、“眼仁”的“仁”,但我们是一所所有的专科,临床专业都齐备的综合医院。再就是眼科的信息化,是比较突出的特色,无论是复旦还是各种调研,同仁医院的眼科、耳鼻喉科不在第一就是第二,但是确和中山眼科确实有一定差距,科研可能在某些方面要稍微弱一些,但是临床,同仁的眼科始终排在第一位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是一所以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心血管中心为重点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始建于1886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创办“美以美会医院”中文名为“同仁医院”。1900年,医院被义和团烧毁,1903年同仁医院中楼落成,逐步具备了综合医院的雏形,1906年,成立小规模的磨镜室。19世纪30年代,1935年取得由北平市政府卫生局颁发的开业执照,1936年建院50周年。去年我们正好建院130周年,今年是131周年。一体两翼,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和北京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所是在我们医院,而且首医的眼科学院和耳鼻咽喉学院也在我们医院。

  “精诚勤和”是我们的办院理念,整体发展思路给大家过一下:精心服务、精湛技术、精良设备、精益求精。严谨求实、诚心诚意、廉洁奉公、心悦诚服。勤奋进取、勤俭办院、勇于开拓、业精于勤。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同甘共苦、共襄盛举。近几年的发展,2012年主要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3年主要是结合医院发展,主要是推进日间手术工作和医疗质量安全年。2015年主要是医疗服务年。

  同仁信息化

  同仁医院的信息化按照战略定位,一个是要建设国家级优质医院,另外要作为临床专科中心,再一个就是一直以来按照韩院士提出的建设学院型医院。定位方向,是“三个转变”,发展方向上由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转向精细的信息化管理转变。在投资方向上要从支出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提高医务人员水平。“三个提高”是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待遇。

  下面汇报我们在医改当中做了几项工作,除了在医改当中,除了法人治理结构这一项以外,所有的国家卫计委和北京市卫计委所谓试点项目,同仁医院基本上都参与了。

  第一、先诊疗后结算。以前在做的时候,我们就诊卡就是绿卡,之后有了医保我们做了蓝卡,和医保卡相关做了医保的实时结算。绿卡是有钱的卡,所以当时我们总结,一处办卡可以多处刷卡、随时结算、自愿退卡、信息关联、方便患者。我们这个卡可以直接就诊,直接加号。医管局不许医生加号,这个功能我们也在逐渐减,现在每个医生每一天只能加5个号。所以有朋友会找到我们,我们不是说给领导们提意见,就是说这个事对我们眼科老师,意见还是有些意见。因为只有医生对自己的工作量是最了解的,我们门诊部也在和医生之间博弈,到底加号这个事怎么办。可能开始的时候医生在理解程度上不如我们行政人员理解的快,所以大家对这个事多少有些想法,正在博弈当中。之后可以直接诊疗,还可以直接刷卡计费,所以我们系统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当中。

  第二、预约挂号。开始是响应北京市卫生局的要求,改变老百姓就诊观念、改变患者就诊流程,提高医疗的诊疗效率,总归是为了改变就医环境做了预约挂号。当时按照北京市卫生局要求,01350,参加预约挂号,集中一个平台,延长预约时间,整体出诊时间,医生增加50%,我们也都做到了。在有卡余额足的话可以在自助机,可以在分诊台取号,可以在收费处取号,但是医保的患者都得到收费处统一取号。因为眼科检查患者特别多,所以我们给眼科患者做了眼科的预约检查项目的预约单和指引单。预约资源放在医生站,医生可以直接跟患者交流。另外我们将来尝试从App上看给患者能提供哪些更好的服务。这是预约住院。

  我们在东华系统改造之后,完成了现场预约。你今天来没有号了,我们可以在挂号处进行现场预约。医生工作站就诊结束以后,在诊间可以预约,另外出院复诊需要预约可以在出院时进行预约,还有转诊预约,跨专科、跨诊疗团队。按照北京市医管局要求,现在我们目前有七个诊疗团队,眼科有三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有四个。我们有不对外挂号主任,先挂诊疗团队下级医生的号,如果需要再往上级转,这也符合分级诊疗的雏形。按照医保局要求,也做了微信预约,但是微信预约只是和北京银行本部医疗合作做了这个事情。

  第三、临床路径。按照原卫计委的要求,当时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做了四个病种的试点,现在已经覆盖68个病种,但是我这块还是要汇报一下,我们做了一个内嵌版和外挂版的临床路径。说破了,内嵌版是医嘱和表单是联动的,外挂版是不联动的。过去我们是两套配置,一套临床路径,后来逼着我们做了外挂版的。现在医务处和相关部门觉得外挂版对医疗管理不是很到位,但是在某些时候,如果HIS发展的不好,我觉得外挂版也是一个权宜之计,可以临时解决好多问题。

  第四、电子病历。我们也和其他医院一样,2008年开始就和厂家合作做了加合的电子病历,有很多功能,全部系统集成,诊疗全部集成、全周期监控、全部智能化和可视化。我们也做了好多。为什么拿这张图给大家汇报?各个医院都是这几个点,都是我们当年第一次国家卫计委评审时我们得零分,但是到今天也还是大家的软肋。电子病历建设的四个原则,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事物工作为轴线,标准数据集管理、分组管理。

  第五、医药分开和“京医通”项目。我们是2013年做的医药分开工作,在北京市卫计委和医管局的要求下,取消了挂号费,把药品差价取消了。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所谓“三下降”,就是药占比下降、次均费用下降、患者个人负担下降。“三上升”,这就是当时整个医药分开的效果。我们近期在医药分开做了几项工作:软件改造、接口改造、功能测试、预案制定、数据报表生成,总归相关的协调配合这些事情都是信息中心和信息部门共同完成。

  “京医通”项目也是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我们理解“京医通”,用“京医通”消灭医院的绿卡,将来“京医通”和社保卡做关联。

  第六、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这是医管局要求的在市场属一率先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徐新主任在这我们不敢班门弄斧。第一个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是北京儿童医院。在年底前,希望我们市属医院都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非人工预约。年底钱关闭市属医院的挂号窗口。“京医通”项目今年的要求,我们要实现发票自助打印、诊间缴费、检验检查结果打印,现在是检验检查结果状态的通知、5月4号要实现自助发卡。

  大数据与同仁

  我们在2005年的时候按照韩德民院士,当时的院长,我们做了全过程质量安全信息系统项目,由于诸多原因,后来这个项目,现在还在使用,但是没有什么进展。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概念,是医院以全面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让患者满意,让医院所有成员收益,达到实现发展的管理思想。以PDCA做工具做了这么一套信息系统。主要是几个方面:一个是核心专业能力,包括医疗管理、技术管理和科教管理。另外包括环境、服务、设备和物资管理,后端涉及到人才和经济管理。

  我们当时设想是用业务系统平台支持同仁医院全过程质量管理控制系统平台,当时也是说管理数据中心建设,从不同的HIS系统里面取数,这也是一个早期的数据整合或者一个大数据的尝试,因为当时技术发展和诸多原因,我们自己的信息系统建设不是很完善,所以我们当时考虑到全过程质量管理系统,包括医疗质量、成本质量、人事质量、科研质量、行政质量管理等等。这些我们都论证过、尝试过,我们希望用数据中心作为一个数据共享交换,用ETL工具做病人相关、门诊相关、住院相关、药品相关、病案数据、源数据等多维度的分析,过去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把过去手工报表变成自动的,这是当时的尝试也获得了成功。这是界面展示,这是重症患者筛查有一些功能都完成了。

  院外会诊申请、科主任查房质量评价表,这都电子化了。作为院领导有支撑系统,科室领导支撑系统也都做了相关分析和细化。专家出诊的量和一些对比图形。我们做了大量的数据挖掘。每个人的床位使用,每个病区的都做了底层的分析。这是手术量和手术例数做了各种分析,给医保也做了好多工作。当时数据处理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就是我们自己底层业务系统还不是很完善。但全过程质量管理理念确实值得在医疗活动过重当中、医院管理当中探讨。因为韩院长后来不担任我们院长,后来这个事就只是到这块了做了一个小停顿。但是现在我们也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理念,我们准备要和医渡云合作。我们也是刚刚接触,他是讲三个变革,从思维变革到管理变革到生态变革的过程。大数据就在我们身边。过去就是做院内业务系统、院内数据平台、区域数据共享,也不是很成功,而医渡云的想法是,第一是解决信息孤岛,不光是医疗有信息孤岛,其他行业也有信息孤岛,另外就是增强医学探索能力,,还有多种应用服务,包括有大量的数据处理能力的经验,他也把我们医院做了底层剖析,就是支撑我们目前的业务系统。

  4.标题: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研究调研工作顺利启动

  媒体:  首都之窗

  链接:http://www.beijing.gov.cn/zfzx/qxrd/dcq/201703/t20170301_1328277.htm

  主要内容:

  2月24日下午,为加快推进我区医疗改革工作,区信息办组织召开了东城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研究调研会(暨启动会)。会上,区信息办对本次调研工作的背景及当前进展情况进行了说明,并在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就具体任务与分工进行了部署。下一步,将对调研工作做进一步细化梳理,为实地走访调研奠定良好基础。区卫计委、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食药局、北京医院、普仁医院、隆福医院参会。

  5.  标题: 贵州:2017年要全面建成人口健康信息基础平台

  媒体: 中国新闻网

  链接:http://news.panjk.com/201703/20170301453447.shtml

  主要内容:

  28日从贵州省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全覆盖暨人口健康信息化重点任务工作启动部署会上获悉,2017年贵州要全面建成省、市、县人口健康信息基础平台。

  ??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龚仲明说,省、市、县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是健康医疗数据交换与汇聚的“总枢纽”,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是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核心基础。

  据了解,2016年贵州启动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来,该平台已汇聚3300余万份电子健康档案和百余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及妇幼保健信息,逐步整合现有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新农合系统、计划生育管理系统,建设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数据库,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该平台建成后,贵州省内患者及时就医将更加便捷,居民“少跑路,少花钱,看好病”的实际需求也将得到进一步满足,更切实享受到医改的便民福利。

  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忠提示,要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并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建成省、市、县人口健康信息基础平台,实现各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在平台上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有力支持全省医疗健康服务及管理。

  2017年人口健康信息化重点任务工作重点是:制定各地好本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加强数据中心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软件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基础数据汇聚、共享、交换,支撑远程医疗协同、医药监管及预约挂号等重点应用服务。

  截至目前,贵州省19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全部联通远程医疗网络,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的互联互通。王忠说,要运用信息化、大数据和互联网手段全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把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作为事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体医务工作者感受到人口健康信息化的成效。

  ??根据中国官方规划,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此,各地正积极探索实现这一平台的路径:河北省廊坊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云部署”,投资租用IT基础设施服务,缓解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压力,并利用集成引擎技术及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成模块化、松耦合的信息系统,建设市县两级卫生与人口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京津冀正探索三地卫生计生业务应用互联,推进省(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以期实现医疗卫生大数据共享应用。

  6. 标题: 贵州省今年建信息化医药监管平台 

  媒体: 贵州日报

  链接: http://www.cac.gov.cn/2017-03/07/c_1120580988.htm

  主要内容:

  日前,记者从贵州省卫生计生委获悉,为切实防范过度医疗、错误医疗,严肃查处药品购销、医保报销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贵州省今年将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医药监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管。

  当前,贵州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对全省医疗服务及药品各流通环节进行监管,已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全省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步降低老百姓就医负担,有助于优化和净化健康医疗服务“生态”,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和群众健康获得感。建设医药监管平台,为全方位、全周期的全民健康提供信息化保障,是更好服务民生的迫切需要。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医药监管体系建设,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诊疗行为和费用开展全程监控和智能审核,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全行业、全方位、全天候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为此,贵州省2017年启动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医药监管平台建设。

  据了解,医药监管平台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基础平台,整合电子病历共享平台、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及药品供应保障系统等应用数据,实现全省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含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应用和互联互通,形成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及药品采购、配送、使用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将逐步构建起科学、动态的医药综合监管体系。

  据悉,2017年9月底前,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将全部接入全省电子病历共享平台,并按要求提供医疗质量和药品监管所需的各类数据。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切实加强院内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实现与全省统一建设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并将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药品使用等有关信息上传到平台。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 |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402450045号
北京东华万兴软件有限公司 | 技术支持